《自控力》- 凯利·麦格尼格尔|内容介绍

October 19, 2020 / In 心理学 /

今天介绍的《自控力》,据说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。

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,但是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,也不知道它适不适合自己的情况。
今天我就将详细介绍它有哪些有趣的内容。

介绍的内容,包含三部分。
第一部分,自控力是什么?可能跟你所想的,也许有所不同。
第二部分,怎么去提升自控力。书中介绍的这些方法,实操性很强,并不是鸡汤。
第三部分,介绍自控力陷阱。所谓的陷阱,就是按一般常识或是直觉,你可能会陷入困境。

第一部分:什么是自控力

要理解自控力,先看一个真实的事件。
1848年,在美国有个叫盖奇的小伙,他是一名铁路工人。
一次工作中,发生了意外,埋好的炸药提前爆炸了。
有一根钢筋飞了出来,在盖奇的头上穿了个洞。
非常幸运的是,盖奇没有死,马上就被送到了医院。
两个月后,他就恢复了,回到了工作中。但朋友们发现,盖奇完全变了一个人。
从前的盖奇,为人安静又谦和,自制力又强,是个受人尊敬,受人喜爱的好小伙。
现在的盖奇,经常粗鲁的侮辱别人,还总想要去控制别人,也极少会顺从别人。如果你跟他意见相左,他会变得失去耐心。
他的性情发生了180度的转变。

医学家猜测,盖奇受损的那部分大脑,正是用来执行自控力的。而后来的研究证明,也确实是这样。

从这件事上我们发现,自控力不仅仅是跟心理相关,更跟生理相关。

我们继续看一下,什么时候会需要自控力。
如果,我们制定了一个长远的目标。这时侯,就需要使用自控力,来维持长期的努力,以便实现目标。

或者,当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,我们需要用理性思考各种因素,做出权衡,最终做出判断和选择。
也就是说,自控力是大脑用来处理广阔的、长远的的目标。

那么相对的,短期的目标是如何处理呢?

如果在野外,你遇到猛兽,你的心里会产生压力,随之身体会发生变化。
你的注意力,会集中在眼前的威胁,随时准备反击或逃跑。
你的心脏快速跳动,血液会带着营养和能量,加速供给给身体各部分,以便增加你的生存几率。 这种反应,叫做应激反应。是身体的一种自主反应,是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的。

我记得以前,看过一本书,好像叫做《杀戮的一代》。
里面有20多岁年轻的士兵。
虽然他们都已经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,但在第一次面对敌人的时候,仍然会一边进行精准的反击,一边尿裤子。
这种应激反应,只有适应之后才会好转。

我们发现,压力会屏蔽理性,而转为身体本能,这些身体变化,正是用来处理这种短期目标的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,我们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,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。

现在,我们已经开始对压力和自控力,有了比较 具体 和 清晰 的认识。

第二部分:如何提升自控力

上面的介绍,让我们了解到自控力跟生理相关。
那么,我们能不能像锻炼肌肉一样,来锻炼自控力呢?
答案是,可以的。

第一个方法,就是锻炼身体。
锻炼会提升生理基础,自然的,大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。也就使自控力得到了提升。

第二个方法,是冥想。
也许你不会,其实我也不会。不过,他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。
可以用五分钟,进行深呼吸,将呼吸的频率,降到每分钟4次。
把你的注意力,放在身体和呼吸上。你可以闭眼睛,也可以睁开。
如果你控制不好节奏,可以下个软件进行辅助。你可以在App Store上,搜索 “Pacer Timer”。
类似的软件会有很多。之所以用英文,是因为中文搜不到,不知道该用什么关键字搜索。

我下的软件,界面是个圆圈,会以4次/分的频率,变大变小。
你可以看着这个动画,调整呼吸的频率。

这个训练能否提高自控力,我还不知道。但是我确定,它能够缓解压力和情绪。
有一次,我遇到一件事,让我非常的生气,但是理智告诉我这不值得。可我还是没办法平复情绪。
所以,我马上打开的软件,跟着它的节奏,做了这个训练。

效果非常的神奇,我的情绪平复了,那件事我也不想了。我也可以马上开始工作了。

第三个方法
自控力会随时间而慢慢消耗,当自控力的能量消耗殆尽时,自控力就会变差。

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一天,回到家以后,遇到事情会控制不好情绪,但事情过后又会后悔。
这个时候,他们的自控力,已经不怎么工作了。

所以,有些人回到家前,会在把车停到楼下,听听音乐,小憩一下,精神就会好转。 这里说的,就是一个恢复自控力的方法——睡觉

我们每天,只要做选择,就会用到自控力。所以,在工作之余,休息一下,会很有帮助。

第四个方法
既然自控力跟生理相关,那么,必然它也会存在生理极限。
如果到了没办法的时候,你也可以试着突破极限。就像肌肉一样,它也有个假极限。

在你长跑的时候,跑到一定程度,你会感到第一次极限。
这个时候,如果你坚持住,并突破这个假极限,你的身体就会让运动机能恢复。

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本能,当身体感觉到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,它会关闭一些功能,用来保证,遇到危险时,还有能力保障生存。

大脑也一样,当大脑中的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,它会优先关闭耗能最大的功能,也就是自控力。
这时的大脑还有能量,如果你突破极限,自控力就会恢复。

最后,遵循规律利用自控力,也就是用自控力最旺盛的时间,进行最重要的工作,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。

第三部分:自控力陷阱。
  1. 今天犯错明天补
    现在来说第一个陷阱。
    假设我们想要减肥,所以就定了一个锻炼的计划——每天跑5千米。
    定完计划后,刚想要执行,想到要跑5千米,你觉得很累。
    所以你决定,明天再开始。结果第二天,发生了些事,你又决定,再等一天。
    你就这样,一拖再拖,直到放弃目标。

    这时候,你已经掉入「今天犯错,明天补」这个陷阱。
    本质上来讲,「今天犯错,明天补」就是用对未来的期待,掩饰今天糟糕的现状。

    书中提供了解决的方法,叫做「减少行为的变化性」。
    通俗点儿说,就是定一个,小一些的目标,提高执行的可能性。

  2. 进步问题:
    继续来说第二个陷阱。
    现在我们修改了计划,每天的目标改成400米。
    随着计划进行,你越跑越远。你觉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。
    所以,你就想给自己点奖励,来个小小的放纵。

    这时,你就掉入了第二个陷阱——「进步问题」。
    你会奇怪,进步也是问题?进步不是可以激励我们的实现目标吗?

    这里的关键是,你如何看待进步。
    如果你把「进步」看的过于重要,你就会把进步当成放纵的借口。

    这时候,你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目标上面,而不是过度关注支持目标的行为上。

    如果,你有件事,是因为兴趣而想要做的。你很可能会坚持很久。原因就是,你总是把注意力,放在最终的目标上。

  3. 道德许可:
    接着上面的,我们继续讲第三个陷阱。

    不只是进步,会让你想要给自己奖励。
    有些时候,即便没进步,你也会想要得到奖励。

    即便仅仅是做了一个好的规划,都会让你自我感觉非常良好。
    甚至有种错觉,自己已经完成了目标。更不要说,你真的做了一些努力。

    所以,当你在菜单上面看到健康食品,你都会产生错觉,自己已经在吃健康食物。 然后,给自己点了个大汉堡,外加一大杯奶茶。

    而你在享用汉堡包和奶茶的时候,你的心里并不会有罪恶感。因为你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奖励。

    这里所说的陷阱叫「道德许可」。

    通俗的说就是,只要你在思想上将事情分成正反两方面。“好”的行为,总是会允许我们做一点“坏”事。
    而这种想法,是无意识的。

    「道德许可」最糟糕的并不是那个诡异的逻辑,而是它会诱使你做出违反自己最大利益的选择。

    那么如何解决呢?
    首先,你不能把要做的事放在“道德框架”里,你所做的事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。将脑子里「好」与「坏」的概念清除。
    在你脑中,不要将那些「好事」与「坏事」做成强链接,这会让你做了「好事」之后,自然的想到那件「坏事」。

    这让我想到,那些标榜自己是“道德楷模”的人,在私下里不知做了多少的坏事。

  4. 那又如何:

    如果说,「道德许可」让人丧失了负罪感。那么,如果负罪感太强又会怎样呢?

    如果你在控制饮食,但有一天你放松了一下,奖励了自己一顿大餐。 吃过之后,你并没获得预期的快乐和满足,取而代之的,是强烈的负罪感。
    你开始焦虑、自责,甚至否定自己,此时你心里压力很大,你的心情无比低落。
    为了驱逐这种低落的心情,你只能想到,通过奖励自己让心情好转。
    结果,你很可能又会做之前那件让你情绪低落的事儿。因为这是你唯一能想到的让你开心的事。

    要解释这种恶性循环是如何产生的,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大脑的工作机制。

    在1953年,有两个年轻的科学家,他们在小白鼠的大脑中放入电极。 当小白鼠,在笼子的一端就会受到被电击,跑到另一端就不会。
    他们本以为,小白鼠会跑到另一端来避免受到电击,但小白鼠却待在原地不动。
    他们为了确定,小白鼠是主动待在会被电击的那一端,就在另一端放上了食物。 结果小白鼠,还是不动。
    他们改进了实验,做了个杠杆,当小白鼠踩上去就会被电击。 结果,小白鼠就像得了强迫症,不停的踩杠杆。直至被电死也没停下来。

    当时他们猜测,受到电击的区域,让小白鼠产生了快乐的感觉。

    几年之后,精神病学家在病人的大脑中也植入了电极,并给了他们一个控制盒,只要按下去,就会被电击。
    结果病人的行为,跟小白鼠一模一样。他们不停的在按控制盒,一分钟里按上几十次,甚至还有人按上200次。

    但是,他们发现,受电击的病人并没有感受到快乐,而是产生严重的焦虑。

    后来才知道,那个区域产生的不是快乐的感觉,而是「获得奖励的承诺」,产生的物质叫做多巴胺。
    以前有人说,多巴胺会产生快乐的情绪。但事实上,他产生的是欲望,是那种「会获得奖励的承诺」。

    但终究,它只是一种承诺,当没有获得期待的奖励,这个区域就会被重复触发。

    那么,如果获得了奖励,这个区域会怎样呢?

    通过扫描大脑的活动区,研究人员发现,当获得了奖励的时候,这个区域会归于平静。
    而另一个区域会开始活跃起来。这个新的区域,才是真的产生了快乐和幸福的感觉。
    而这个区域,所释放的物质是:血清素,r-氨基酸,催产素,等等。
    这就解释了前面那个恶性循环。

    你的焦虑,产生了压力,压力引起了应激反应,应激反应让你迫切想要获得奖励,而你的做法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奖励,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焦虑。「获得奖励的承诺」这个区域被重复触发了。

   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恶性循环呢?这里有两处我们可以着手。

    首先,是负罪感产生的焦虑。
    你可以放过你自己,减轻负罪感,以便消除焦虑感。

    仔细想想,我们生活中,有很多的失败,这也是一种常态。
    只要我们关注目标,明天开始继续努力,就没什么大不了。我们就可以回到计划中。
    不要因为,负罪感和焦虑,而放弃了目标。

    第二个,我们可以缓解压力。
    书中提到了两组方法。一组有效,一组无效,你来猜一下,哪组有效。

    第一组是:锻炼,阅读,听音乐,跟朋友社交,按摩,散步,冥想,瑜伽。
    第二组是:赌博,购物,抽烟,喝酒,暴食,玩游戏,上网,看电视,看电影。

    可能是看到 抽烟 和 喝酒,你会猜到,第二组是无效的方法。
    那么是如何区分,什么有效,什么无效呢?

    主要是看,这些活动产生的物质,是多巴胺,还是那些改善情绪的物质。

    当你消除了焦虑,缓解了压力,你的大脑也就恢复了平静。

    这样去想想玩游戏的时候,实际上,正式被「获得奖励的承诺」而驱使的,而很多时候,你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奖励。

    事实上,现在有种叫「神经营销学」的东西。利用的正是触发欲望区,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。

    比如,双十一的促销,你很可能会因为打折,而买上一堆没用的东西。
    又比如说,在蛋糕店门口,你会闻到香甜的气味。
    如果我告诉你,那种气味是用机器制造的,而不是糕点产生的,你会不会感觉受骗了。

    但是,欲望不总是坏的,没有欲望的人生也是无趣的。

    医学家猜测,抑郁症,很可能是因为缺乏多巴胺而造成的。

  5. 传染:

    我们继续来讲下一个。这个效应并不是陷阱。

    我们都听说过,在你锻炼时,如果找个小伙伴,会互相督促,可以让锻炼的效果更佳。这个方法,确实是有效的。

    在我们大脑中,遍布了一种叫「镜像神经元」的东西。
    他主要的作用是,观察别人行为,理解别人的想法。它会产生无意识的模仿,以及情绪的传染。

    这也是为什么,当你在一个感人的氛围中,你也会变得容易伤感。

    这种传染作用,也会让别人的目标来激发我们的目标。
    但是,因为这种传染是无意识的。所以说他会「好的」「坏的」都传染。

    但是,也不用特别的担心。因为它传染的范围,仅限于相同的目标,或是共同的目标。你自己没有的,也不会传染。

  6. 延迟折扣:

    这时候,你可能会好奇,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拒绝眼前的诱惑,而放弃了那些美好的未来。

    我要告诉你,这不是你的问题。这是也是大脑的工作方式。

    经过实验发现,当人们去想未来的自己的时候,尽管你的理性告诉你,未来的自己也是自己,但大脑中的反应跟你想一个完全不想干的人反应是一样的。

    所以未来的那些奖励就像是打了折扣一样,比不上眼前的利益。这就是所谓的「延迟折扣」。

   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棘手,要怎么做呢?

    有一个叫模拟影像的实验,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软件,上面是显示着被测试人员未来的样子,里面的影像会模仿被测试着的行为。经过一段时间后,大脑开始认为那个影像确实是未来的自己。

    当再让他们在短期奖励和长期奖励之间做选择的时,选择长期奖励的更多了。

    这是什么原理呢?
    书里把这个叫做「未来自我的连续性」。
    简单来说,让你的大脑慢慢的开始适应,未来的你就是你。
    这样在做选择的时候,这个折扣就被减小了。
    也就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,更加理智了。

    书里的方法是:

    1. 给未来的自己创造一段记忆
    2. 给未来的自己发条信息
    3. 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

    上面这些做法,都是一个目的,是让你跟未来的自己产生连续性。
    你越是投入感情,未来的自己形象越具体,就越是能站在未来的自己的角度考虑选择。

  7. 讽刺性反弹:

    下面继续讲最后一个。

    有一个实验叫「白熊实验」。 研究人员要求被测试者,在接下来15分钟里,除了白熊,想什么都可以。

    结果,测试者越是努力不去想白熊,那个诡异白熊就越是出现。这种现象叫「讽刺性反弹」。

    大脑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,有两个区域在工作。一个区域叫「操作」;另一个区域叫「监控」。

    “不去想白熊”,就是“操作”,而“监控”,在提醒你不要去想白熊。
   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其中的诡计。

    当你越是努力不去想白熊,「操作」就会疯狂的运转,造成的结果就是,「操作」的能量被耗尽了。
    这时「监控」的能量还很充沛。这两个区域,失去了平衡。 于是你脑中就只剩下,提醒你“不要想白熊”这件事。

    如果只是白熊还不碍事。

    作者讲了一个他学生的事。
    有位女学生,她有轻生的想法,但理性告诉她,不要这样做。
    所以,她拼命地想把这个念头赶出大脑,可是越努力,想法就越强烈。
    这种想法过于强列,以至于她开始认为,这是她心里真实的想法。 苦恼的学生找到了作者,作者给她讲了这个白熊实验。

    这位学生终于明白,那个念头并没有实际的意义,这只是大脑的思维模式。
    于是,她放弃了抵抗,要想随便想。结果慢慢的,她的大脑重新获得了平衡。

    所以,如果有一天你失眠了,那就随它去,或许会有特殊的效果。

结语:

关于书中内容的介绍,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。
我已经努力去删减内容,但还是讲了这么多。
如果通过介绍,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,不妨去看看书,书中会有更详细的讲解。